“高考最牛钉子户”梁实
“
高考最牛钉子户”
梁实:我这个理想,稍微顽固了一点
梁实,四川仁寿人,1967年生,依靠建材生意为生。他还有一个身份——“专职”考生。
1983年,梁实首次报名高考没考上,之后,他愈挫愈勇每年报名,但均以失败告终。
今天,47岁的梁实将第18次赶赴高考考场。他因此被称为“中国第一铁脑壳”、“高考最牛钉子户”、“中华第一考王”,甚至“现代范进”。
每一次的踏入考场,他是否会想起16岁的自己?昨天下午,澎湃记者对话了这位执拗的考生。
澎湃:今年在哪里备考?
梁实:还是这两年已经习惯了的成都市区的茶馆里。刚刚去买了签字笔和2B铅笔。
澎湃:备考状态怎么样?准备得充分吗?
梁实:感觉比前两年要好一些。复习还是断断续续的,有时一个星期或者十天半个月都摸不到一下书。确实有些事情没办法,该做的事情放不下。
澎湃:平时花在复习上大概多少时间?频率如何?
梁实:态度肯定非常认真。但没有固定的频率,只要没事就会复习。一年365天的话,花得要一半多一点。
澎湃:前两年,你总结过,说自己没考好主要是学习习惯上有问题,比如说,只光看学习资料不动笔练习,今年有没有改进?
梁实:这个问题,到现在还是改得不好。不知怎么的,养成的习惯、老毛病不太好改。复习的时候我就是看到这个题觉得我会做,结果这个就不做了,那个也不做了,要我慢慢写,就感觉枯燥又麻烦。等到考场一坐,自己写的时候,就这里也出毛病,那里也出毛病了。
澎湃:但是方法不改进,成绩不是就很难有起色。是因为年纪大、做生意,所以比较难顾上吗?
梁实:说句老实话,我从来没感觉自己40多岁,就跟当年高三的时候思想状态没有多大区别。
澎湃:每次去考场,会有熟悉感吗?还会紧张吗?
梁实:说不紧张是骗人的。我也就一年去一次。高考是一个实战,在考场上感觉跟外面完全两码事,想取得高分,怎么不会紧张呢。心态倒是没什么变化,就是希望把分数考高一点,能够考上。
澎湃:第一次参加高考跟现在,最大的不同在哪里?
梁实:80年代的高考,相对来说,题目要简单一些,题量也没现在多。现在,特别是理科,题量大得吓人,我简直做不完。这是感受比较深的。所以我就说,那些说要给学生减负的,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还有一些形式上的。比如,现在进考场要过安检,考场外还有电子信号干扰车。听说今年成都还要通过指纹和刷脸才能考。
澎湃:今年的目标依然是四川大学数学系吗?
梁实:其实也不一定是数学系,只要是比较好的专业都可以考虑,但对川大还是比较坚定。川大确实比较好,排名在全国的前十。
澎湃:2011年,高考前一个礼拜,你瞒着妻子和儿子回了一趟老家仁寿县,去了县里最好的寺庙烧香。今年有没有去过庙里?
梁实:没有去。因为烧了香也没有考高了多少,哈哈。
澎湃:1983年以来,你已经失败了17次,你的信心从何而来?
梁实:信心主要是来自我对高中知识的领悟。有的东西是真的是看上去一点都不难,不管是数理化还是英语这些,我看着都很简单,就这么回事儿。
澎湃:那么这几年为什么考分都不高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