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2017年高考(精品课)进入一个月倒计时,各地考生忙着做最后的努力冲刺。在四川省成都市有一名50岁的“高考生”,每天带着厚厚一摞高考资料泡在茶楼复习。他叫梁实,是参加高考次数最多的考生,今年已经是他第21次赶考,因年复一年地坚持考试而被网友冠以“高考最牛钉子户”。
梁实能够夺得“高考最牛钉子户”的“桂冠”,实在是实至名归。自从1983年他高考预考名落孙山,此后就开始了一场“高考长征”,至今仍然“在路上”。其间也曾有两次转折:一次是2011年,他第15次参加高考,他同读高三的儿子一同走进考场,表示如果再次落榜,他将结束“高考人生”。不过他并没有真的离开,第二年又出现在考场上……
对于梁实的高考,社会上似乎赞成的人不多,批评者称之为“中国第一铁脑壳”、“高考最牛钉子户”、“高考狂人”,甚至说他是“现代范进”。但他自己似乎不以为然,没有因为舆论的批评而动摇。我觉得,对于梁实的高考,你可以不赞成,可以不屑,但是请别反对或者禁止,最好无为而治。
首先,梁实坚持高考的原因,虽然说不上有多么“高大上”,起码也并不可耻。高考上大学是中国许多人的梦想,至今都是如此。那么,立志考上大学,并为此矢志不渝,就没有什么不好。例如我本人,就很理解这种情结。我是1966年高中毕业的,当时高考取消了。1977年恢复高考,我的分数达到了,却因为家庭原因没有被录取,而1978年又因为生了孩子而放弃了,所以到死都是一个高中生,没上过大学是我终生的遗憾。即使现在在上海,我也会在开学报名时到大学去看一看,感受一下大学是怎么回事。
也有人认为,参加高考、上大学是可以的,但不能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,毕竟不能把读大学作为人生的全部内容,而抛弃了生活的其他内容。梁实并没有抛弃生活啊。1985年,他第三次高考后就与同龄人一样就业了,当了一名技术工;1991年,24岁的梁实成为一家木材公司的正式工,在参加高考后于年底成婚;2011年是梁实第15次参加高考,这次儿子成了“战友”,父子同高考,何尝不是一段佳话?高考,不过是梁实生活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。
我倒觉得,我们甚至可以对梁实的做法来一个“取其精华”,吸取正能量。例如,从精神层面,我们应该学习这种一旦确立正确的理想,就坚持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,不达目标绝不收兵。而从操作层面看,我们真的需要这种活到老、学到老的精神。国外很多老年人就是退休后去读大学,做自己喜欢的事,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。美国一名71岁老翁49年读10所大学获29个学位,现正攻读第30个,他的目标是拿到33个或34个学位。我们为什么认为只有青年人需要不停地学习奋斗,老年人就只应该研究生活?那种“什么年龄做什么事”的观点已经陈旧,迫切需要修正。
至于有人说有梁实这样的“高考钉子户”是一种社会悲剧,我实在不知道悲从何来。你觉得这是梁实自己的痛苦吗?“子非鱼,焉知鱼之悲?”在梁实看来,高考复习也好,参加考试也好,应该不是什么痛苦吧?有人觉得梁实的做法是浪费了社会资源,这样说的理论根据何在?作为公民来说,“法无禁止即可行”,梁实的21次报考都是合法的。既然如此,怎么能戴上占用社会资源的大帽子?梁实的做法只要不违法,其他人就不应该说三道四,更不宜随便批评。当然,梁实自己也说了,嘴长在别人身上,说不说由你,但听不听则是梁实自己决定,他完全可以由自己说了算。
所以,对于梁实第21次参加高考,如果你赞成,就不妨祝福他如愿达到“一本”的目标;如果你不赞成,也请不要苛责他,不要对他冷嘲热讽。